close

如果,你要把《黑色大理花》看成是一部真實社會懸案小說,那真的有點貶低作者的立意。
它或許是將伊麗莎白.蕭特的分屍案,放進書中,成為其中一部份,
其實,這樁發生在一九四七年的美國真實罪案,至今未破;而近六十年後,
詹姆士艾洛伊James Ellroy將它融合自己的童年記憶(其母亦是殺害,且懸而未破),
改寫成小說;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則將小說搬上大銀幕,
成了《黑色大理花懸案》(The Black Dahlia)。
所以電影是改編小說而來,小說又是根據真實刑案,虛擬了一樁犯罪,一個世界。
所以整個過程從頭到尾都是虛擬加上虛擬,謊言加上謊言。

《黑色大理花》原著,宛如一部電影在播放,
或許是「洛城四部曲」的第一本,作者用了全書的四分一篇幅在營造那個時代的氣氛,
企圖將讀者完整的帶入書中,成為一個真正處於那個時空的旁觀者;
希認為,作者將自己化身成為「杜萊特」和「李」,或明或暗,亦黑亦白,
親情、友情與愛情三原素,在本書中各佔了很大的比重,原則上,是在塑造一種假象。
不論是李、巴比、凱依,或是杜萊特、李、凱依,再是凱依、瑪德琳、杜萊特,
三角關係的拉距戰,完全建立在一種對比和反差。
「伊麗莎白.蕭特」(屍體)的出現,只是加速謊言的瓦解,事情更接近真相,卻也沉痛的令人難以理解。


這部作品拍成電影,並沒有預期的精彩,
太多的愛情、挑逗與床戲,讓人難以消化;
過多的40年代氣氛、顏色、語言以及女伶性感的身段,蓋過劇情的張力,
看過小說還是未看過小說者,都會覺得太過於OVER,
再著,選角選的莫名奇妙,剪接散亂倉促,
我真的沒辦法接受史嬌蕾那張很現代的臉,再配上那故做姿態的樣子,
而且這部戲她整個就是演技大退步。
再來就是希拉蕊,真的不大適合演這種變態嬌蠻美麗大小姐,
一方面,她臉部線條真的太剛了,而且她真的真的不夠嬌蠻變態。
我到覺得選角唯一好的只有那個「伊麗莎白.蕭特」,長的就是那個40年代的樣子,
因為她一直是屍體還有影像,演技也不能評段好不好。

出了電影院,腦袋空空的,毫無感受,
真寧願花同樣的錢去買一本天后級的言情小說,再用剩餘的零錢去吃碗榨菜肉絲麵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姸小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